纳尼亚传奇1 预告片
牛津大学里图书馆、博物馆林立,从路牌就可见一斑。
“魔戒之父”托尔金曾经执教的莫顿学院。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恐龙骨架。
汤姆方庭,据说《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那个兔子洞的原型就在这里。
《哈利·波特》里的魔法学院大厅拍摄地。
牛津剑桥“双城记”之(上)
英国人有句俗话:“剑桥出诺奖,牛津出首相。”一提到牛津与剑桥,很多人第一个联想到的便是两座历史悠久、蜚声世界的著名学府: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事实上,牛津和剑桥不仅是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还因人文古迹众多,又充满现代活力,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旅行者到此拜访。
其中,牛津大学所在的牛津城位于英格兰地区泰晤士河谷地,大约建立于公元9世纪,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牛津”(Oxford)中的“津”(ford)意为浅滩和渡口,据传常有牛群(一说为牛车)涉水而过,“牛津”由此得名。
始建于12世纪后半叶的牛津大学是英语国家中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这所世界顶尖的名校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也在漫长的岁月孕育之下,赋予了牛津城独特的气质。在这里,来自各行各业的学者、精英熙来攘往,他们身上的书卷气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游人身上的香水味混合交织,仿如一座味觉博物馆。
什么叫“牛津味儿”?要亲自闻过的人才知道。
1
学院味儿:没有围墙的大学城
初到牛津的人,一般都会好奇地向路人打听:牛津大学在哪里?
其实整个牛津城就是一座没有院墙的、开放的大学,旗下38个独立的学院散布在牛津城的各个角落。
学院制度是牛津大学的重要特色之一,除了按专业划分的各系以外,每个学生都会归属于一个学院,但学院的划分与专业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更看重的是学生与学院的“性格”是否契合。这有点像《哈利·波特》里的“分院”场景,不同学院风格各异,有的活泼,有的安静,有的偏重学术,有的强调应用。不过,牛津大学可没有“分院帽”,如果那种勤勉踏实、本该进“格兰芬多”的学生,不巧被分到了野心勃勃、好走捷径的“斯莱特林”,可能要花好长一段时间去适应环境了。
这种学院制度使得每个学院都拥有不同学系的学生,例如,学文学的和学物理的同学完全有可能住在宿舍同一层,生活中的跨学科交流也随之变成常态。当然,有交流就免不了会有分歧和争论。或许,这也正是所谓“大学”的题中之义:让不同知识构成背景的学生在针锋相对中主动探求,以接近真理。
此外,这种小规模的百人社区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归属感和荣誉感。无论在校就读期间还是走上社会,彼此介绍“来自牛津大学某某学院”,意味着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光大学院声誉,人人有责。
从历史上来看,牛津的学院制度是自然形成的。12世纪之前,牛津只是个地理位置优越、纺织和皮革贸易兴盛的小镇。1167年,因英法王室冲突,在巴黎大学就读的英国学者及学生被英王召回英国,他们逐渐聚集在牛津地区。随着人数的增多,牛津大学便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圈子。
牛津大学最古老的莫顿学院大约建成于1264年,最年轻的圣凯瑟琳学院建于1963年。在此700年间,城中学者们的黑色长褂换成了西装和休闲服,女性不能入读牛津大学的规定也在100多年前终于被打破——玛格丽特学院是第一个招收女生的学院,于1878年建立。然而不变的是,知识分享、智慧碰撞的传统仍流行于大街小巷,成就了今日牛津的活力与自由。
不过,尽管牛津大学不是封闭性的校园,没有围墙,但似乎在师生和外人之间还是有一道无形的微妙的“界线”。例如“高桌晚餐”,这是牛津师生传统社交习俗之一,不同的学院之间可以自由相互邀请,但外人却无法参与。
2
学术味儿: “致知格物”品书香
浓郁的书香是“牛津味儿”最重要的成分。“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图书馆”、“世界上最好的学术性书店”和“英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都在牛津。在这里,并非只有大学师生才从事学术研究,普通市民也颇有“致知格物”的劲头,仿佛不“好好学习”就愧为牛津人似的。
波德莱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是全世界历史最久的图书馆之一,藏书数目惊人,17世纪建立之初藏书只有2000册,现在有700万册,仅次于伦敦大英图书馆,也是为数不多的、牛津各个学院能够共享的校园设施之一。
波德莱恩图书馆一眼看去令人印象深刻,土黄色的外立面上布满了一条条竖棱,使得整幢楼看上去就像一个摆满了书的陈年书架。不同于普通图书馆,这里的书架格外高大,室内光线阴暗,人烟稀少,略显神秘,藏书也大多都为拉丁文、古罗马文的珍贵文献。史书都用铁夹装订好,用链子锁在书架上,外借手续比较繁琐。
图书馆的对面,便是素有“英国最好的书店”和“世界上最好的学术书店”美誉的布莱克威尔书店。这家始建于19世纪的书店,被牛津师生戏称为“另一个卧室”,因为他们常常在这里一泡就是一整天。为了鼓励学术和照顾囊中羞涩的学子,书店曾允许一定限额内的赊账。
致知、友善的书店氛围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得最初只有12平方英尺的书店迅速扩张。20世纪初,书店开始涉足出版业务,陆续出版了一些牛津作家的作品,其中就包括《魔戒》作者托尔金的诗作,为他们提供了最初的发表机会。书店创立者本杰明·亨利·布莱克威尔十分推崇自我教育,因此除学术书籍外,书店还出版和出售大量物美价廉、适合大众阅读的书籍,深受学术机构、家庭、图书馆及新成立的英美大学的欢迎。如今的布莱克威尔出版集团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学术出版集团之一,藏青色底子的书店招牌挂满了英国各地。
除了图书馆,博物馆是英国公众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牛津大学博物馆位于牛津市中心,分为三部分:建于1683年的阿什莫尔博物馆是英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比大英博物馆还早70年,主要藏品堪称各大国际博物馆的“标配”,包括埃及木乃伊,古希腊和罗马的雕塑,拉菲尔、伦勃朗和梵高的画作,还有精美的中国瓷器等;自然历史博物馆则是达尔文1860年发表《进化论》的地方,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副巨大的霸王龙骨架,抬着短小前爪的模样颇有一丝滑稽,周围陈列有大量动植物及陨石标本,包括已经灭绝的渡渡鸟;皮特河博物馆在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里间,展品比较奇特,镇馆之宝当中有面目诡异的日本能面具,用鱼骨、玉石制成的非洲护身符等,其中不乏珍稀孤品。
一到周末,博物馆里就人满为患,除了学生和游客,常常能看到结伴前来参观的一家老小。在这里,我曾偶遇一位老人站在一幅画作前,向老伴解释中世纪牛津城墙的位置。他还说,那一天刚好是他老伴“生日周”的第7天,是“博物馆日”。按照当地习俗,“生日周”的前几天分别是野餐日、购物日等等。老人还兴冲冲地告诉我,周末来博物馆逛逛已是多年的习惯,他们的女儿就在这所博物馆上班呢!
3
文艺味儿:奇幻文学的沃土
牛津全城几乎都是石头建筑,古朴雅致,虽然给人厚重、庄严之感,但却不意味着它缺乏彩虹般轻盈的梦幻感。事实上,有三部令全世界的想象力为之沸腾的魔幻作品都是出自牛津人之手:《魔戒》、《爱丽丝梦游仙境》和《纳尼亚传奇》。
沿着牛津大学植物园旁边的一个花坛往巷子里走,窄窄的路面会逐渐从水泥变成鹅卵石,两边的房子逐渐变得低矮、朴素。这条中世纪的鹅卵石小道就是著名的莫顿路,建于13世纪的莫顿学院就在路的左侧。“魔戒之父”托尔金曾在这里教书,据说,他在学院南墙边的休闲平台上获得过创作灵感。据不完全统计,奇幻巨著《魔戒》系列在全球的发行量累计超过一亿册,还被改编成了好莱坞电影。托尔金的写作手稿如今被珍藏在波德莱恩图书馆里。
其实,托尔金早年还是牛津学子时,就读的是以低调平实著称的埃克斯德学院。那里有专门的服务人员为师生打扫房间,侍奉三餐,信奉“知识就是力量”。后来,托尔金到莫顿学院教书时,曾协助编撰过《牛津词典》,其中W开头的字母引发了他对北欧神话的关注。托尔金受此启发,用一支笔创造出了气象万千的“中土世界”。
托尔金在牛津最亲密的伙伴也是一位奇幻故事的作者——《纳尼亚传奇》的作者C·S·刘易斯,两人常去“天使与孩童”酒吧小酌。相传,酒吧玻璃上的花纹“山洞里的小矮人”,有可能激发了托尔金关于霍比特人的部分灵感。30年里,他们经常在这里碰面,刘易斯对于托尔金撰写《魔戒》给予了热情洋溢的支持。
不少中国读者和观众是因为2005年的热映电影《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才得知原著的。片中的小男孩推开自家古老的深褐色衣柜,走进一片白雪覆盖的森林里的场景,成为很多影迷心中的经典,仿佛梦幻与真实世界真的只有一墙之隔。如今,在刘易斯昔日任教的莫德林学院,几乎每座建筑上都有怪兽雕像,神秘气息不减当年。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作者查尔斯·路特维奇·道奇森(笔名路易斯·卡罗尔),则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兔子洞。道奇森本是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的一名数学讲师,他特别喜爱院长的小女儿爱丽丝。在一次乘船出游途中,他给爱丽丝讲了一个关于小女孩掉进兔子洞后的历险故事,爱丽丝非常喜欢,并且希望他能写下来,这就有了后来的《爱丽丝梦游仙境》。
午后的基督教会学院美得像一个褪色的梦。学院的中世纪回廊有着典雅的拱顶,有的盛满了明黄的光线,有的在暗角里积聚着浓郁的阴翳,回廊外院子里的石头喷泉池上布满了铜绿的苔痕,水珠溅落的声音听得分明。据说,爱丽丝进入仙境的那个兔子洞的原型,就在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的汤姆方庭里。自然历史博物馆也声称,作者在他们那里获益良多,那些冒险故事里的小动物,很多都源于博物馆里的标本。
不管怎么说,爱丽丝的故事很成功,连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皇和文豪奥斯卡·王尔德都是疯狂粉丝。如今,位于基督教会学院对面的圣奥迪特街上,还有一家“爱丽丝梦游仙境”纪念品店,推开门,女孩、兔子、扑克牌等原著角色组成的异想世界扑面而来。
4
怀旧味儿:《哈利·波特》外景地
如果要简单扼要地概括牛津城给我的印象,我会说它“又橘又旧,又美又暖”。漫步古城,时时刻刻都免不了“回望”二字,让我时常会有一种行走在巨大的时光琥珀中的错觉。蜜色的旧时光从样貌古朴的建筑外墙上流淌下来,给车水马龙的大街抹上一层特别的古典色彩。
在基督教会学院餐厅里,两排长桌几乎就占满了整个长方形空间,桌子上整齐地排列着银枝烛台,黑褐色的墙壁上挂的都是从这个学院毕业的历代名人画像。《哈利·波特》的粉丝们来到这里估计要惊呼,这些画不正是霍格沃茨走廊里那些会动的画像吗?再仔细看,高处还有关于《哈利·波特》和《爱丽丝梦游仙境》主题的彩绘玻璃。事实上,这个小厅就是电影《哈利·波特》系列中让“哈迷”们心驰神往的魔法学院大厅。电影里,成百上千的学生在那里举行“分院”仪式或是用餐,猫头鹰抓着活动家书在餐桌上空寻找主人。只不过,电影特效成功地把这个原本并不宽敞的小厅“放大”了好几倍。
此外,牛津还有好几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取景地,例如之前提到过的波德莱恩图书馆,里面的公爵图书馆是电影里三个主人公做功课、查找资料和讨论对付黑魔法的地方。图书馆的神学院是霍格沃茨校医务室的外景地。去的那天,记得门口的老爷爷曾一脸自豪地向游客们宣布:“你们或许都想要和我握手,因为拍电影的时候,我和‘哈利·波特’握过手喔!”
牛津大学新学院(New College)的走廊和院子是马尔福被变成白鼬的地方。学院虽名为“新”,其实有600多年历史,是牛津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也是第一个采用方庭院建筑设计的学院。因为电影的关系,这里变成了“哈迷”的朝圣地。童话业已落幕,而人们心中的怀念却余音绕梁,至今不绝。
而对于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牛津大学莫顿学院不可不去,因为这里出了一位对中国文学翻译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那就是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杨宪益和他的英国夫人戴乃迭。两人堪称翻译界的“神雕侠侣”,合译了数十部古今中国文学经典,包括完整版的《红楼梦》和《儒林外史》,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早年,杨宪益在莫顿学院就读时,戴乃迭(原名Gladys B.Tayler)对他一见钟情。戴乃迭最初学的是法语文学,后来为了他半道改读中国文学,也因而成为了牛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获得中文学位的女性。两人相守一生,既是生活中的爱人,又是事业上的伙伴,想想真是令人羡慕。想当年,莫顿学院该见证了他们多少爱的甜蜜和决心啊!
至于我自己,印象最深的却是牛津城中一处不知名的地点。那是莫顿学院旁边一个规模很小的学院,忘记叫什么名,只记得在它的后院里度过了一个温暖而明亮的下午。院子里有一棵枝叶翠绿的小树,还有一棵枝干粗壮、叶子粉红的大树,它们安静地在修剪整齐的草坪上投下墨绿色的影子。坐在树下的长椅上,你能感受到树影和着春日的暖意一同在风里摇晃,脚边的草丛上闪着珍珠一样的光点。此情此景,让人好想也变成一棵树,沐浴春光,不再离开。
这样的“牛津味儿”,怎不令人着迷、回味呢?
◎风物辞典
高桌晚餐
(High Table Dinner)
从英国牛津、剑桥大学传统的“学堂晚餐”(Formal Hall)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特殊社交晚宴。出席者一般仅限本校人士,不对外开放,且出席者必须身着正装。晚餐通常包括三道西餐正餐,另有饮品与咖啡,程序较为严格。通常在晚宴开始之前,还会邀请前辈名流致辞。从就座、进餐、祝酒到与人应酬,高桌晚宴都有相应的礼节,被视为具有代表性的西方传统校园文化之一。如今,高桌晚餐也被中国国内一些院校引进,以培养学生的社交及综合素质,在形式及内涵上也融入了一定的中华文化特色,如女性除了穿晚礼服,还可身着旗袍或汉服等传统礼服。
特约撰文/摄影 胡影
↑图:纳尼亚传奇之卡斯宾王子_纳尼亚传奇之卡斯宾
↑图:纳迪亚n+a,纳迪亚服饰 _经验分享网
↑图:《纳尼亚传奇2》人物剧照 - 娱乐 - 国际在线
↑图:《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15p)|
↑图: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 剧照
↑图:《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The Chr
↑图:【纳尼亚传奇1至3部合集】[过亿票房动作大片
↑图:【服务组】【纳尼亚传奇一、二、三部】 神奇
↑图:纳尼亚传奇1-Kindle商店-亚马逊中国
↑图:狮子要来了 《纳尼亚传奇》3月8日内地上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