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爱上单眼皮男生》(夏雨 周韵 艾东)片头
近日哈佛博士周韵与文化工作者欧宁关于“碧山共同体”的争论颇受社会关注。我们注意到,周韵大量援引《第一财经日报》今年2月的报道《去碧山》(网络标题:尴尬前行的碧山计划),作为自己的论据。鉴于报道原意并非如此,我们对此误用深表遗憾。
当2014年初我们联系欧宁与左靖采访,并在春节后前往碧山时,团队中有成员关注碧山已久,并已了解到现实问题的存在。访问将此作为重点,成稿用不小篇幅描写实践中的困难和实践者的困惑,欧宁本人也不避讳谈及这些。呈现这些矛盾不为批判,而希望在更广泛层面上为人所知,推动更多力量建言参与。可以说,这也是媒体参与社会进程的责任所在。我们也相信,没有完美的事物,尤其在乡村建设这一牵涉多个层面的复杂实践中。公开的讨论、更多的参与,是解决问题最好的路径。
文明有其内部的阵痛。在整个社会现代化、消费主义化的过程中,乡村也被动地裹挟其中;它失去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自主权,也是思维上的自主权。当碧山,以及更多的乡村实践项目如设计丰收、许村、娄塘等等开始之时,一定会面临它自己曲折道路上的洼地。但我们相信,艺术家/设计师/学者介入乡土的方式,一定与农人自发的不同,不同艺术家在不同时段的思路,也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异。正是这超越了一般的“发展”,赋予乡村多元性与包容性,而这,正是农村已经、以及正在被强势剥夺的东西。
我们当然看到欧宁及其团队存有的问题,但仍希望抱着同情的理解来呈现他们。何况“碧山共同体”仍在进行中,它包含了许多软性的、进行中的项目,它的价值超越欧宁,也不会停在当下。
仍有许多概念有待厘清。文明是否等同于精英主义?商业是否等同于功利?差异是否等同于区隔?甚而,乡村是否一定是城市的对面?我们认为,不加辨析是一种偷懒的做法,也是不负责任的。当批评者不加辨析地将这些概念污名化,他/她也剥夺了社会成长的可能,或在具体的语境中,扼杀了乡村和它的居民提升与改变的机遇。乡村建设的未来,必然是一个朝向文明化的过程,也必然会有商业的进入。希望它有能力甄别,创造和吸引一种好的商业文明。这些,都需要更有主体意识和自治能力的村民,而人的建设,将是一个长远的过程。
无论碧山,许村,设计丰收,博学生态村,或山西蒲韩,这些星星点点的乡建案例,如今都渐为人所知,许多人因而充满期待。然而乡建仅能用力于方圆之地,还有许多问题,基于更深层的社会结构。中国民众参与度不高,中间结构的软弱使个人如散沙;包括医疗和教育在内的资源被高度集中,乡村无法自足;缺少年轻人,缺少知识人,妨碍了它本身的知识更新。并且,当它想发展自身时,它面对思想资源的缺失:过强的路径依赖,过重的官僚本位,都使得他们眼前的道路单一而乏味。
当然我们也理解,当周韵满怀期待,步入一个几乎原样的村庄去听一次关于重建乌托邦的讲座,她的失望何在。春节我们去时,覆盖碧山的雪还没融化,村庄是那样岑寂,似乎只有欧宁的宅子和附近的猪栏酒吧,亮着不一样的灯,有着和村民家中不一样的温度。但我们尽量避免成为轻率的批评者,去否定任何一种向善的可能。我们关注它的过程,它的困惑、它前行的可能性,是为了避免自己成为更高位的精英主义者,一些以群众为弩的精英主义者。乡村应该成为更好的乡村,就像城市应该成为更好的城市,它们将交融,将互为彼此,我们想看到这一切发生,以一种温和的方式。
我们长期关注中国本土的乡建进程,也关注艺术家在狭义艺术之外的社会参与行动,因此也将持续聚焦各类乡建案例。同时也期待有更多年轻人和知识人参与其中,期待乡村获得更平均的资源分配,期待它拥有更为开放、复合的文明形态。我们愿为更平等、更多元的前景而努力。
本文由公众微信号“大风艺术”及“吾乡吾土”共同发布。
“吾乡吾土”用温和的方式,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乡土、记忆与传奇,欢迎关注。
↑图:周韵
↑图:周韵
↑图:周韵
↑图:周韵
↑图:周韵
↑图:周韵
↑图:周韵
↑图:周韵 周韵出身在浙江温州的一个典范的商人家庭,她从小性
↑图:周韵
↑图: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