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60年代,中国家庭拥有电视机,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那种电子管的、苏联产的笨家伙。电视台每天只有几个小时的节目,没有电视剧,只转播电影。那个时候,欧美家庭早就已经普及了电视机,美国广播电视产业,已经借助录像化编播对好莱坞造成第一次巨大冲击。老牌的热播肥皂剧,极个别的比西方电视黄金年代还要早已二十年,一直连续拍摄播出了70年。所以讲西方人看电视剧的历史,比我们早至少40多年。
80年代,中国开始普及电视机,电视节目也开始多元化。那么,中国最早的电视剧实际诞生要早很多。《一口菜饼子》,1958年6月15日,中国最早的电视剧。编剧陈庚根据《新观察》上的一则小说改编。主题是忆苦思甜。由于是直播,没有录相保留下来。录像编播化技术条件的具备,是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到82年就有11部电视连续剧、50余部电视短剧摄制完成。
80年代到90年代,电视剧创作初步繁荣,涌现了一大批令人难忘的电视剧,包括海外港台引进的优秀电视剧。例如:《射雕英雄传》、《血疑》、《万水千山总是情》、《霍元甲》、《四世同堂》、《凯旋在子夜》、《大西洋底来的人》、《神探亨特》、《武松》、《公关小姐》、《一代佳人》、《沈珍珠》、《啼笑姻缘》、《阿信》、《排球女将》、《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血溅津门》、《星星知我心》、《昨夜星辰》、《天涯女儿心》、《上海滩》、《八仙过海》、《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
2000年以后,电视剧产量不断攀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了《历史的天空》、《激情燃烧的年代》、《我爱我家》、《乡村爱情故事》、《刘老根》、《潜伏》、《亮剑》、《借枪》、《新结婚时代》、《媳妇的美好时代》、《暗算》、《金婚》、《铁梨花》、《小姨多鹤》、《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闲人马大姐》、《风车》、《奋斗》、《新水浒传》等众多优秀剧目,题材领域不断扩大。(注:两个阶段电视剧举例根据个人记忆,难免挂一漏万。)
进入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让中国跃升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观众群。而中国电视剧产业却突然迷茫起来,空前的迷茫。对比美剧,强大的产业优势征服了众多精英阶层,好莱坞电影创作优势不断向电视剧产业转移,以电视台为核心的运作体制,国际化的营销体系,网络传播的优势,让美剧征服了几乎所有新兴经济体庞大的观众市场,对好莱坞形成又一次致命冲击。而在中国,却恰恰成为了美国影视市场的镜像,右手变左手,左手变右手。电影市场每年稳定增长30%以上,生机勃勃;电视广告收入增长速度不断放缓,每年只有几个百分点。电视剧创作呈现出产量爆炸,质量下降局面,浪费了大量资金资源。娱乐化刚刚兴起就呈现出失衡过度的致命弱点,雷剧、烂剧、不痛不痒的可看可不看的家庭剧如同鸡肋,历史剧陷入了穿越成风、时髦成瘾和价值观矮化怪圈,抗战剧从高大完美的英雄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手被漫画化,英雄被异能化。
问题的形成和积累是相当复杂的,涉及到产业体制矛盾、审查制度对生产方式创新的制约、产业垄断经营造成的市场失衡等等。但最关键的原因,还是中国的电视剧产业对于故事创作和生产,缺乏基本正确的共识。大家完全采取实用主义的实务原则进行经验主义操作,忽略了电视剧好与坏的根本性原理和原则,陷入了娱乐至死的混乱局面。
这种局面,相信绝大多数的从业者和观众是不愿意见到和面对的,市场失衡,对于很多电视剧创作者也是不服气和不舒服的。一些制片人和电视台联手垄断市场,更多的人才受到压制;极少数人大发其财,更多的人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行业潜规则盛行,正直的才华受到压制;电视剧制作公司只能靠制作环节“抠”钱,绝大多数投资者赔本赚吆喝或者血本无归;电视机开机率不断降低,电视剧正在一点一点失去社会主流人群的信任。
归根结底,我们对电视剧正确的评价标准缺乏基本的认识,也就更谈不上全行业的共识。
电视剧工业要向谁学习?本来我们有一很好的开端。中国电视剧中心在成立之初,是继承了欧美电视剧产业的经验和标准的。回首那些有口皆碑的经典电视剧,其结构特点和冲突密集度比起同时代美剧,差距并没有这么大。可惜,这个传统正在被我们抛弃和丢失。
好电视剧标准是客观的,一直摆在那里,是我们自己乱了阵脚。
我们试图从实证角度,摆一摆这些放在桌面上的特征吧。
好电视剧有12大特征,中外皆同,放之四海:
1、收视率。
对电视剧工业来说,收视率是硬指标。好剧收视率必然很高,口碑很好;烂剧必然收视率低,口碑不好,吐槽遍地。
美国的以电视台为中心的电视剧运作体制,向来秉承“收视为王”宗旨,向来尊重观众投票。道理很简单,收视率高,广告收入就丰厚;口碑好,电视台名气就会大增。
回顾中国早期优秀电视剧,万人空巷不止发生过一次。家喻户晓的《红楼梦》、《西游记》、《渴望》收视率超过90%,《水浒传》超过70%。当然,电视剧产量较少,电视机绝对数量没有达到峰值,也是一个原因。但是,回顾2000年以后的几部不断被重播的经典电视剧《潜伏》、《亮剑》、《我爱我家》等,收视率多在7%以上,峰值达到了14%左右。《我爱我家》是由英达、王朔和梁左参与策划并主创的中国大陆第一部情景喜剧,由北京红绿蓝影视广告中心制作。这也是全世界首次用汉语普通话演出的情景喜剧。被誉为“中国电视喜剧的里程碑”,导演英达也因此被称做“中国情景喜剧教父”,他还被国外同行戏称为“中国的诺曼·李尔(美国情景喜剧之父)”。《我爱我家》最高收视率达到了85%,这在90年代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
目前电视剧收视率超过2%就属于凤毛麟角,一点几属于正常。背后原因相当复杂:一是观众分化,主流精英和青年群体不断剥离;二是电视台选剧缺乏客观标准,常常根据导演和演员阵容、投资规模来定价,导致了好剧急剧减少;三是创作力不足,好剧出现机率下降;四是收视统计利益输送链条建立,指标失真;五是题材内容管控过严过细,市场化不够充分。以上几点,造成了目前的好剧难寻,烂剧不烂、口碑不佳、收视率不实的混乱局面。
2、造星。
好电影和好电视局能够造星,平庸电视剧尽管有收视率却不能造星,这是一个极苛刻的指标,神仙也没有办法。
你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围城》陈道明会不会红,没有《北京人在纽约》,王姬会不会红;没有《渴望》李雪健和张凯丽会不会不会红;没有《过把瘾》王志文、江珊会不会红;没有《闯关东》、《亮剑》李幼斌会不会红;没有《玉观音》、《小姨多鹤》孙俪会不会红;没有《潜伏》孙红蕾、姚晨会不会红;没有《暗算》柳云龙会不会红;没有《武林外传》阎妮会不会红;没有《我爱我家》文兴宇会不会红;没有《铁梨花》陈数会不会红,没有《编辑部故事》葛优、吕丽萍会不会红……(挂一漏万)
为什么好剧能造星,其实解释起来并不难。我们的学院派表演教学体系,基础是斯坦尼,核心是“内心体验”、“内模仿”。一个素质良好的演员,他(她)的表演潜力,其实不在别的地方,就在剧本里。一部好剧,戏剧冲突的最小结构是“对手戏”,是一来一往的冲突节拍,这就是演员表演的节拍。一部好剧的高质量冲突系统,具有连贯性,直通高潮和主题,每一道缝隙里都是精彩的“表演”。一个好演员,遇到了一个好剧本,然后还有一个好导演,想要不红,恐怕也很难。而烂剧本的通病是低质量戏剧冲突,雷人的娱乐元素,好演员应该对此避之不及,怎么还能谈得上造星呢?
可见,演员表演要达到“深刻到潜意识,幽默到骨子里,温暖到心坎上,震撼在灵魂处”,必须有一个同等档次的好剧本,否则再好的演员也不会临场创造奇迹。
很多概念超前、时尚主打、娱乐当先的所谓热播剧,你会发现只有两种结局,一种是在众多文化程度不高娱乐粉拥趸下有收视率,在众多退休妇女百无聊赖中寻剧度日劣中择优行为支持下有收视率的婆婆妈妈家庭剧和惊艳穿越的历史剧,总是不能进入造星行列。好一点的获得了二线明星绿卡;运气不好的就会像湖南卫视《丑女无敌》中的女一号,消失得无影无踪。
更过分的是,烂剧不仅不能造星,还会“毁星”。演员的道行在于对剧本的感觉。阎学晶看中了《小姨多鹤》中的配角,死缠烂打,诚心感动,友情介绍,低价竞争,终于把角色揽入怀中,名声大振。而原本定好的阎妮,在《武林外传》中一举成名,接下来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好剧本,《三枪拍案惊奇》、《大魔术师》、《最强喜事》对她的星途并没有多少帮助,甚至是有所下滑。
3、题材和内容创新。
题材和内容创新,是电视剧取胜的好途径。在中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题材和内容的表达自由度还不够。如此,在大家耳熟能详的老的题材领域和内容表现上独辟蹊径,有所开创,就成为了一种比较靠谱的电视剧创新手段。
以几个不同方向为例。
敌后工作和反特题材。
很多50、60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就喜欢看反特电影和敌后工作为内容的电影,比如《秘密图纸》、《国庆十点钟》、《羊城暗哨》、《跟踪追击》、《永不消逝的电波》、《红岩》,因为这些作品具有某些惊悚类型情节。但老电影总是受到时代局限,人物和情节今天看来吸引力就没那么大了。
电视剧创新,沿着这个方向,先是有了海岩电视剧,公安题材作背景,具有言情特征,受到观众喜爱。后来从《暗算》开始,掀起了“隐蔽战线”题材热。
《暗算》根据麦家小说改编,引入了密码知识惊奇和个性人物,例如瞎子阿炳的侦听异能和黄依依密码破译天才,并且完整展示了两个角色悲剧命运;特别是最后一个故事“捕风”完整借鉴了惊悚类型经验,塑造了钱之江这样一个“完美潜伏、妙传情报”的革命者形象,彻底征服了观众。据我所知,连很多当时的高级政府官员都是这部剧忠实的粉丝。
《潜伏》更是塑造了一个在白色恐怖环境下机智冷静,身兼重大使命的地下工作者形象。余则成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强大信念,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阴险狡诈的对手。他的“无表情表演”模式,也被两院表演专业的美谈热议。
西方惊悚犯罪类型片中,有一种叫做“完美犯罪”的审美模式。根本不同的是,我们的电视剧编剧,创造出来一种全新模式,钱之江和余则成变身为旧社会制度的破坏者,他们身兼使命,智慧和信念并存,以近乎完美的方式战胜了强大的对抗力。比较过去同类题材,不能不说是一种颠覆性的创新动作。
革命战争。
过去的英雄人物,总是两手叉腰,手臂一挥,性格雷同,形象单一。除了少数几部电影,如《董存瑞》、《小兵张嘎》,多数都是高大全的英雄模式。
《亮剑》是一个大胆的作品。李云龙既是战斗英雄,又是大老粗;既是抗命的刺头,又是靠智慧打仗的天才;既是铮铮铁骨的硬汉,又是柔情似水的情种,展现了战争题材英雄形象的不同侧面。更为可贵的是,这部电视剧是一部有明确主题追求的电视剧,从开篇到结尾,具有完整的动机,层层深入,完美演绎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
历史的天空》在广阔的现代历史背景下,展开了以姜大牙为代表的热血青年的命运传奇。电视剧从抗战开始,一直讲述到文革,在人性的斗争中塑造不同人物,取得了极大成功,成为高希希自己无法超越的经典。不仅张丰毅、孙松、殷桃的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就连次要人物林永健、于和伟、王新军、李琳、刘晓宁也获得上乘表现。我所熟悉的空政电视剧部演员杨树泉,也在这部戏里达到了自己的艺术高度。我曾经撰文称赞殷桃,超越了曲波在《林海雪原》里塑造的“小白鸽”,一段时间内,众多网友也把殷桃称作“军中最美美眉”。可惜,殷桃因为没有好剧本,至今止步于此。
重新解读革命爱情。
《激情燃烧的年代》、《幸福像花儿一样》有别于《柳堡的故事》,一改含蓄羞涩,显示出爱情的主动追求和热度,给单调的战争场面和压抑年代的灰色调增添了一抹可喜的亮色和活力。
4、类型创新。
电视剧产业,无类型不长成,无类型不成局。美剧是当今世界完整的类型大本营。所谓类型经验,就是在长期不间断艺术实践中形成的某类题材类型的普遍创作规律,例如惊悚、喜剧、爱情、科幻,都有一定的题材处理特点和技术桥段。我们开放后的电视剧创作,在类型化经验上受到一定限制,眼界也不够开阔。尽管如此,还是涌现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让观众眼前一亮的新的类型化作品,其中开拓型作品的质量,往往还比较高。
反讽武林。
中国影视剧很早就盯住了武林题材特别是金庸武侠,但这么多年走下来,我们发现正儿八经说武侠的作品,不大容易成功,往往会用武侠的虚无思想内涵和武打桥段淹没故事。反而,一些具有反讽意味的作品,却大行其道。例如我认为金庸电视剧最好的一部是《鹿鼎记》,最四两拨千斤的人物是“苍天不打笑面人”的韦小宝。这就是黑色幽默的逆袭,正说不行,必须“否定之否定”进入幽默境界方可。
《武林外传》是宁财神的奇葩之作,开始的时候观众愣神了,这是神马东东?愣了一下神之后,观众们疯狂爱上了迷迷糊糊的佟掌柜,大大咧咧的郭芙蓉,身怀绝技却天生胆小的白展堂,一本正经穷酸的吕秀才,二五眼厨神李大嘴,古灵精怪的莫小贝,并且在它们身上完全发现了70后、80后的自己,一发不可收拾。
农村题材。
过去最好的农村题材《李双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离不开合作化政治套路。
赵本山的《刘老根》、《乡村爱情故事》则更真实地在人性角度来真实展现东北农民形象,而且,由于演员多产自二人转艺术形式,电视剧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喜剧特质,受到广泛欢迎。
情景剧。
第一批情景剧实际上是借鉴美剧经验拍摄的,包括《渴望》、《海马歌舞厅》、《编辑部故事》、《过把瘾》等都有室内剧特征。
最成功的情景喜剧,是英达回国后一炮打响的《我爱我家》,聚集了最优秀的喜剧编剧梁左、王朔等和最优秀的演员团队,获得了巨大成功。梁左仙逝,情景喜剧好像也被带走了,中国情景喜剧离欧美也差距越来越大,英达也只能靠主持电视栏目和客串电影角色度日。
都市爱情。
最成熟的都市爱情模式,是王海鸰开创的,较好作品是《新结婚时代》,刘若英、郭晓东主演,清新、贴近现实,体现了城乡差异中深刻的个人冲突,比现在的多数都市爱情题材电视剧质量要好。著名编剧陈彤,就是王海鸰带出来的。王海鸰是军中为数不多的著名女作家。
传媒论坛微信号:t9685471
推荐等级:★★★★
介绍:节目圈那点事,资讯 ,知识,资料,资源。
2014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资料下载请点-阅读原文
↑图:3d电影_3d电影下载_3d高清电影下载_3d电视
↑图:总计超过150多部 iPod电视剧下载更新_网易数
↑图:最新好看的免费高清电影电视剧迅雷下载网站_
↑图:最新好看的免费高清电影电视剧迅雷下载网站_
↑图:优酷网电视剧下载
↑图:电视剧特战先锋下载_迅雷下载_免费下载_GV
↑图:看电影的好网站_看电视剧的好网站_百度影音
↑图:看电影的好网站_看电视剧的好网站_百度影音
↑图:电视剧观世音传奇全集下载-大陆电视剧-80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