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 美味盛宴 Feast 2014
本报记者 童薇菁
被誉为绘本届“奥斯卡”的美国凯迪克奖及美国儿童文学最高奖项纽伯瑞儿童文学奖日前揭晓。
面对童书销量同比增长220%的市场,不少美国出版人欢呼儿童文学进入最好的时代。但是一份调查却表明,不少美国畅销书榜上的童书、甚至是凯迪克得奖作品,却或多或少充斥着“物质诱惑”——让父母给孩子买更多的玩具、衣服、电子产品,甚至鼓励孩子用获取奖励作为和父母讨价还价的条件。尽管这些童书在销售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其中灌输给孩子的“注重外表”、“贪求更多”、“互相攀比”等观念,也被批评为过于功利和早熟。
有美国书评人不无忧虑:或许可以让孩子知道成人社会中财富与资源的分配不均,但是这种呈现方式不应只是对占有和优势的炫耀。
同比增长220%,3至6岁童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家庭对童书的喜爱与日俱增。《纽约时报》称,今年凯迪克奖的揭晓正遇上童书市场的黄金时代。美国出版协会的数据显示,在去年前10个月中,童书销量同比增长了220%。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儿童文学作家与出版社皆迎来最佳的发展契机。而凯迪克奖与纽伯瑞奖的获奖作品,则被美联社誉为书店与图书馆童书书架上的市场金牌保障。
一举摘得今年凯迪克金奖的儿童绘本作品《毕克的冒险旅程:并不虚幻的朋友》,其实是一位父亲献给孩子的出生礼物。在这本面向3至6岁低幼儿童的绘本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对未出生爱子满溢的爱,以及想要与之在情感上建立紧密联系的迫切心情。“欢迎来到这个世界,我的孩子。我爱你即便我们还未相见,”作者丹·桑塔特谈起创作冲动。故事开端于一个遥远的岛屿上,在那个地方,一个人想象中的朋友能变成现实,并与其展开奇幻冒险。在如万花筒般绚烂多彩的线条和完美的细节呈现中,桑塔特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描绘了一首关于幻想与友谊的诗篇,从中也加入了对人类孤独感的抚慰,温情脉脉。
得奖后,桑塔特宣布将进行下一本绘本的创作,以此哀悼他另一位不幸夭折的幼儿。新的故事在桑塔斯的口中充盈着如丝如雨的哀伤:时光在某天倒流,一个男孩就此回到了侏罗纪时代。他和恐龙一起玩耍渐渐成为了好朋友,但时间似乎并不眷顾友谊,不断加速直到他只能挥手作别一切,回到现实中来。
注重作品艺术价值与创新能力的凯迪克大奖,是美国绘本界最重要且代表最高荣誉的奖项。这个奖项始于1938年,是为了纪念19世纪英国绘本画家伦道夫·凯迪克而设立的,至今已走过77个年头。每一年获奖的绘本都能在封面贴上象征荣誉的“骑马约翰”奖章。
以“篮球”作为儿童成长视角的《跨界》,成为本年度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魁首。有意思的是,这的确是一部“跨界”作品。作者夸梅·亚历山大是一位文艺多面手,他是诗人、也是作家,曾出版17部文学作品,他经常发起“诗社”、读书节等社会活动。他懂音乐,自己做制作人,并活跃在影视传媒领域。“之所以选择写关于篮球的故事,是因为我想吸引男孩们来阅读,”亚历山大用了近5年时间完成小说的创作,“一直以来,男孩是最难吸引的阅读群体。但我就知道,篮球一定能成功吸引他们。”接下来,亚历山大将尝试“颠覆”,编织一个“爱读书尤胜足球”的故事。孩子们的心思总是很难猜,但亚历山大似乎对下一届“纽伯瑞”志在必得。
对成人世界的描摹,令不少家长感到“有压力”
许多精美的童书已经带有“实验主义”的先锋气息。从入选今年凯迪克奖银奖的6部作品中,不难发现评委们对“用最新的材料,赋予时代气息”的偏爱。在《吵闹的颜料盒: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中的色彩与声音》中,用画面来表现音乐,尤其是孩子们看得懂的“音乐”,成为了插画师玛丽·格兰普瑞努力突破的命题。小男孩瓦斯亚有一对望子成龙的父母,家人送他去修习美术课程。意外的是,当瓦斯亚打开他的颜料盒,并将颜料调和在一起时,他竟然觉得所有的颜色仿佛管弦乐队般演奏出了动人的交响乐。他有了这种从颜色中听到美妙声音的“超能力”。与书中的瓦斯亚一样,该绘本也的确创造出了大胆前卫、具有开创性的艺术作品。
水彩画《城里的外婆》,则是一部温情之作。讲述了一个害怕城市吵闹与喧嚣的小男孩,在外婆神奇的披肩帮助下,变得勇敢起来。很快,他学会了用不同的眼光去发现世界。其清新雅健的笔触,如春风般抚慰孩子的成长,甚至让成人读者也接受了一次心灵理疗,“治愈力”堪称6部银奖之最。另两部各具特色的作品要数《弗里达万岁》和《恰当的词:罗杰特和他的辞典》,前者用多元的艺术媒介——木偶剧、版画、油画和摄影,组成了精美的构图。而后者则用多媒体插画和抽象拼贴画的元素,使其成为呼应故事主人公性格特征的重要场景。
纵观“凯迪克奖”和“纽伯瑞儿童奖”近年得奖作品,可以发现很多兼具教育性与艺术性的欧美原创童书已成为长盛不衰的经典。有欧美专家认为,有些银奖作品反而比金奖作品更经得起时间的洗礼,比如曾获得纽伯瑞儿童奖的《时代广场的蟋蟀》、“小木屋”系列等,深受全球少年儿童喜爱。
然而,在追求童书风格多变的时代风潮中,人们更关心的是童书内容对孩子的深刻影响。《纽约时报》书评曾这样评价由凯迪克奖得主亲手绘制的《取与得》,在这个传统的寓言类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容易上当的农夫和两个古灵精怪的小骗子之间的有趣故事。粗线条的水彩诠释、厚重的笔触,有意安排的颜色组合,这种风格是凯迪克奖所喜爱的。同时,故事产生的笨拙感和绘图风格也配合默契。然而,这个故事却给家长们一些压力:它揭露了人类社会中财富与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却过早得呈现在了儿童的世界里。
观点 长大,不是学会算计变得贪婪
“过剩的玩具、服饰以及对0至6岁儿童进行物质欲望诱导的低龄儿童图书不在少数,其中不乏‘纽约时报畅销书’、美国图书馆协会以及凯迪克得奖作品。”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爱在睡前看童书,但是这些书真的好吗?美国佛蒙特大学学生瑞秋·弗朗茨在一次照看朋友的孩子时发现,那些色彩鲜艳、图画动人的绘本童书中,竟然充斥着“物质诱惑”。弗朗茨就此开始了她的研究,翻阅了近10年畅销的30本童书后,她有了令父母和学者震惊的发现。
在她所撰写的《培养小读者:绘本是如何灌输物质主义》一书中,弗朗茨总结了10条此类书籍对物质主义推崇的特征,比如“注重外表”、“贪求更多”、“互相攀比”等。其中,一本名为《就爱粉红色》的儿童绘本就是弗朗茨眼中说的“最坏榜样”。主人公“小粉红”住在一个有着巨大水晶吊灯的华丽房间内,地上铺满了粉红色的玩具。华丽而繁杂的场景布置,及散落在其中的物质元素,让弗朗茨深感担忧,“孩子很难区分现实和虚拟的界线,却很容易发现绘本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差别。当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多的玩具,他会觉得自己是异类。”“小粉红”与父母的对话,相比“场景诱导”更容易产生不良影响。“小粉红”经常缠着她的父母要更多的杯子蛋糕。她撅着嘴反驳母亲道:“我以前即便吃再多的杯子蛋糕也不愿睡觉的。今天我已经做得很好了,只要一个,只要吃一个我就回房间。”
有美国学者就在此书出版后批评,这本读物鼓励孩子和父母对抗,不达目的决不妥协,“如果这样的桥段反复出现在童书中,教育出的孩子将是未来任性、贪得无厌的成年人,和非理智的消费者。”然而,在亚马逊网上书店上,该书的销量一直位居高位。
在社会学家看来,比提倡物欲更可怕的,是让孩子们萌发“耽于物”、“移情于物”的想法。例如在2012年凯迪克金奖作品《黛西的球》一书中,小狗黛西有一只心爱的皮球,却在某天不慎被同伴弄坏。黛西再难从伤心的眼泪中走出来,直到它得到了一只新的皮球。绝大多数童书的确是抱着积极引导孩子成长的初衷进行创作,却常常会忽视一些会带来负面影响的细节,在儿童的内心世界里悄然落下种子却很难被察觉。这种细节还体现在作家在行文、绘图中对成人世界的“模仿”,比如对时尚潮流的过分描摹,言语暴力、冷暴力等。
提前让孩子们接触成人世界的“法则”真的合适吗?这场争论至今没有公认的答案。然而,与弗朗茨的“温柔”不同的是,2013年凯迪克金奖得主乔恩·克拉森就认为,应该喂些“坚硬的、严酷的、黑色的食物”给孩子,才会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克拉森的得奖作品、同时也是纽约时报畅销书的《这不是我的帽子》,就讲述了一个略带残忍的黑色幽默。一条小鱼戴着一顶圆圆的蓝色帽子游进人们的视野,它一边往前游,一边自言自语:“这不是我的帽子,是我偷来的。帽子的主人可能不会发现,因为它睡着了。就算发现了,也不会知道是我偷的;就算知道是我偷的,它也不会找到我……”它戴着帽子一路潜逃,可是就在它浑然不觉的时候,帽子的主人,一条很大很大的大鱼已经睁开了眼睛,悄悄地尾随其后……“撒谎”、“算计”、“偷窃”这些元素上了弗朗茨的“成长负面清单”。
水石书店年度图书奖得主丽贝卡·科博希望童书作家能更“用心”:“一本好的童书能打开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对这个世界好奇,并且逐渐形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让他们懂得生活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澳大利亚童书翻译家弗雷亚·布莱克伍德则给出了一个相对折中的观点:童书是温柔、是残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书,并给孩子们正确的阅读指引和思考。
↑图:第7届奥斯卡金像奖 - 搜搜百科
↑图:第七届电信奥斯卡 电信产业新星揭晓 - MML-M
↑图:第七届电信奥斯卡 电信产业新星揭晓 - MML-M
↑图:第七届电信奥斯卡 电信产业新星揭晓 - MML-M
↑图:第七届电信奥斯卡 电信产业新星揭晓 - MML-M
↑图:第七届电信奥斯卡 电信产业新星揭晓 - MML-M
↑图:第七届电信奥斯卡 电信产业新星揭晓 - MML-M
↑图:第七届电信奥斯卡 电信产业新星揭晓 - MML-M
↑图:第七届电信奥斯卡 电信产业新星揭晓 - MML-M
↑图:第七届电信奥斯卡 电信产业新星揭晓 - MML-M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