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优A精美图库欢迎您!http://www.baiua.com
当前位置:热点资讯

卖官鬻爵是什么意思_秀才有料:买来代表三百万 卖官鬻爵人心寒

2015年3月29日 1:11:46   阅读(656)

秀才有料:买来代表三百万 卖官鬻爵人心寒


精彩内容:

中国古代的卖官鬻爵

梁发芾

上次写了一篇文章,说到法国旧制度时期的卖官鬻爵。不过说实话,与中国比起来,法国人的做法实在是小儿科,不足与论。这里说说咱们中国古代的卖官鬻爵,让大话见识见识什么是卖官鬻爵的大手笔。当然,把中国古代的卖官鬻爵与今天的比起来,也差不多相当于把法国与中国的相比,也是小儿科,也不足与论。

中国是世界上官僚制建立最早,最为完善,规模最为宏大,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刻的国家。中国的官僚制度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其对世界的影响大概超过四大文明。所以,官僚制应该是中国的国粹和骄傲。

当然,我们拥有如此成熟完备的官僚制,却并不能克服它自身的问题,就是对官职的交易。中国的卖官鬻爵,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存在。《管子》一书就认为如果出卖官爵,政权可能在十年内灭亡。韩非子也对出卖官爵有论述,但商鞅变法中实际上实行过“粟爵粟任”的办法,就是以国家根据给国家交纳的粮食的多少赏赐官爵的。秦朝也实行过“纳粟拜爵”的制度。汉朝的晁错是力主“入粟拜爵”的高官和思想家,他的这句话尤其有意思:“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就是说,爵位这东西,是皇帝垄断的,皇帝可以随口创设出来,无穷无尽,没有任何成本;而粮食是农民在土地上种植的,也是永不枯竭的。皇帝拿自己不费一文随口创设的爵位,去换农民实实在在的粮食,有什么不划算的呢?所以,汉朝以后,纳粟拜爵或入粟拜爵,是经常实行的。这里用于交易的主要是作为荣誉性的爵位而不是实际从事行政管理的官位。

不过无论是商鞅还是晁错,他们主张或实行的“纳粟拜爵”,是一种增加财政收入的办法,所得到的钱粮是进入国库的,鬻爵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这一点与法国旧制度下的卖官鬻爵类似。通过出卖官爵而取得财政收入,这种做法,古老的中国,后来的法国、英格兰以及西班牙都有过,大概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取得财政收入的办法。

但是,历史到了东汉时期,卖官鬻爵的收入也可以不进入国库,积极进行这项工作的人,是堂堂的皇帝汉灵帝。汉灵帝几乎可以说是把卖官的收入装入私囊的鼻祖。汉灵帝的卖官,不但明码标价,而且有专门的卖官机构,有办公场所,而且是公开进行的。

在公元178年,汉朝设立了一个专门卖官的机构,办公地点在西邸。官职的价格是,二千石2000万,四百石400万;如果德行好一些的,则可以打5折,3折。各地已经在职的官员,准备升迁的官员,或者还没有做官,但已经决定要任用的准官员,都纷纷前往西园与皇帝议价,被要求赞助修宫殿,大郡往往要求赞助的金钱数额是两三千万。富人是现钱交易;穷人是按揭,以官帽作抵押,用以后当官刮地皮的收入变本加厉偿还。这些钱都收起来,藏在皇帝在西园的仓库中。出钱多的,官做得大,升得快,没有钱的就遣散回家抱孙子去。一个叫做司马直的新拜官的巨鹿太守,因为有很好的清廉名誉,格外优惠,最后减价到300万成交。司马直怅然说:“为民父母而反割剥百姓以称时求,吾不忍也”。以有病辞职,还不被允许。走到一个叫做孟津的地方,给皇帝上书劝谏,他知道皇帝看了奏章不会饶了他,就喝毒药自杀身亡。

因为皇帝带头卖官,则不交钱断然是不可能谋到一官半职了。就是那些做官之后能够作出显著政绩,有相当才能水平的人,也无不通过买官进身,不然根本就进入不了官场,任你有日天的本领也白搭。公元185年,声名极佳的崔烈官拜司徒。那时候地位极为崇高的三公也往往通过给宦官、后妃送钱才能买来。崔烈并不例外,给后宫的什么人送钱500万钱得到了司徒一职。宣读任命文件的当天,百官集会,皇帝亲自出席,皇帝对左右亲信说,后悔没有咬定多要,这个官可以卖到1000万。旁边的程夫人抱怨说,崔公是冀州名士,哪里肯买官。全靠我帮忙,他还不知这种美事。后来崔烈自己也感到不好意思,曾问儿子崔钧:“我当了三公,外面反应如何?”儿子说:“您年轻的时候有英名,人们认为当三公也是确当的,但今天到了三公这个位子上,天下人很失望”。老汉忙问为什么,儿子说:“人们嫌您铜臭”。气的老汉吹胡子瞪眼拿拐杖打儿子。这也是“铜臭”典故的来历。也是185年这年,皇帝在西园设立了一个叫做万金堂的仓库,把属于国家财政的大司农掌管的金钱,缯帛等藏在里面。还把数以千万计的金钱偷偷地交给宦官保管在宦官的家中。

汉灵帝开头是卖官,后来连爵也卖。公元187年。他开始卖关内侯,花500万就可以买一个侯爷过过干瘾。按照汉朝的制度,非刘氏不得封王,非功臣不得封侯。侯作为一种显爵,有自己的封地,可以吃封地上的租税。关内侯有待遇而没有封地,400万钱可以轻易买到。

那么,汉灵帝如此疯狂地卖官鬻爵,到底为什么?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一个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并没有完全分开的时代,国家收来的钱,不拘多少,从理论上可以看作就是皇帝的,皇帝想支配多少就支配多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用不着这么藏藏掖掖的给自己弄什么私房钱啊。汉灵帝的前任汉桓帝实质上也是一个昏君王八蛋,把国家弄得民不聊生,但是这个皇帝有一点好处是自己没有什么钱。而汉灵帝即位后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总是叹息说汉桓帝没有自己的私房钱,以至于连建座房子都困难。这个从小生活艰苦,尝过无钱万事哀的皇帝,就决意自己亲自捞钱,积攒私房钱。卖官鬻爵是创收的手段之一,另外,还有种种盘剥的做法,因为与卖官关系不大,此处从略。

汉灵帝之后,中国这个世界上官僚制最长久,最发达,官僚队伍最庞大,对社会影响最深刻的国家,卖官鬻爵自然不会消停。历史记载也是史不绝书,就是小说如《水浒传》《金瓶梅》《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其中到处都有买官卖官的绝妙情节段落。《红楼梦》中的贾蓉通过太监买了一个官职,而《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则向朝廷专权的太师进贡,买到一个千户的武官,过着威风凛凛鲜衣怒马的生活。

这是汉灵帝的卖官。前面说过,先秦的商鞅,汉朝的晁错,都主张或者实行“纳粟拜爵”的制度,即给国家缴纳一定的粮食就得到国家一个荣誉性的爵位。这种做法,在明清时期真正被发扬光大,就是后来所说的捐官。捐官就是买官,向国家捐些钱粮,国家作为回报,就给他一个当官的资格或官帽。

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很发达的时代,读书应举,是入仕当官的最重要的途径。但是,全天下读书人,考中秀才的比例不超过读书人的1%-2%,考中举人的比例也被控制在考生的1%-2%,举人考中进士的比例野心家实际上都有不过3%。千军万马都挤在科举的独木桥上。就是说,就像今天大城市的交通一样,科举考试出现了严重的拥堵,壅塞。科考是这么拥堵,更何况考中之后也不会立即就有官做。那么,能不能像今天的快速通道一样,弄一个不必排队等候,直接越过考试就可以得到当官资格的制度通道呢?

这一制度很快就被发明出来了。明朝景泰年间,为了赈灾,明朝实行了一种叫做“捐监”的制度。所谓监,当然不是今天的监狱,而是当时的国子监,即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叫做监生,监生可以不必考取举人进士,直接可以当官。在科举独木桥时期,由监生而当官,虽非正途,但也是终南捷径。所以,国子监的监生身份在当时是非常吃香的。既然吃香,国家就针对人们的渴求,制定政策,规定给国家缴纳若干粮食,就可以获得国子监监生的身份,可以绕开科举得到官职。这种通过捐粮食或银子而得到的监生身份,叫做“例监”,或“例监生”。参加捐监的人,起初规定较严,主要是地方学校的生员即秀才之类,而后来放宽,只要有钱,谁都可以买一个监生身份。《儒林外史》上那个吝啬鬼严监生,就是出钱获得的监生身份。

没有当官的捐一个监生身份,就可以夹塞进入官员候选者队伍,但也不一定能够很快得到官职。有很多人都在候补等候某个官职出现空缺,原来这里也是很拥挤的。于是又有了快速通道。本来没有候补资格的人,就可以出钱挤入候补者名单,排队等候获得职位,这就是“捐纳候补”。但是,由于排队候补的人太多了,形成新的壅塞,朝廷又创设了新的制度,就是“捐花样”。“花样”中包括“先用”,“遇缺先用”,“先先用”,“本班尽先”,“新班即用”等,花样非常多。出钱捐了这些花样的,就可以得到优先权,相当于进入快车道,只要有空缺出现,就立即得到任用,或优先得到任用。这种情况下,不出钱的就永远原地踏步,原地排队,永无希望了。

当了官的,也可以继续捐纳。进入官场的官员,其最大愿望就是步步高升。但是,高升又谈何容易!科层制的官僚队伍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越往上的官位越少,竞争越激烈,大多数官员注定不可能得到升迁。显然,官场上很多官员都望眼欲穿想走捷径而高升。既然有此欲望和需求,清政府很快就开发了一种捐纳项目,出些钱也就就可以得到优先晋升的机会。这种捐纳叫做“捐升”。通过“捐升”,一些原本毫无希望高升的,高升了,一些原本还得等候三五年七八年才能轮到升迁的,也提前升迁了。当然,一些原本有希望高升的,被出钱多的人挤掉了。

当官的不仅要“捐升”,还有“捐复”。人在官场,难免会犯错误,受处分,被降级,调用,开除。你如果花一笔钱,搞个“捐复”,就不要紧了。“捐复”可以免除处分,官复原职,优先录用。这相当于花钱买了一份当官的平安保险。除了这种种名目外,当然还有非常多的其他名目,只要有拥堵就会开发出快车道,只要有需要就可以开发出满足需要的项目。

明清的捐纳,给政府带来了相当丰厚的收入。这些钱,主要用于赈灾之类。自然灾害和战争,一般事发突然,用款巨大,如果立即进行征税,显然缓不济急,难以筹措,所以,西方国家和现代国家都是通过立即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但中国历史上国家从来没有向老百姓借钱的观念和习惯,所以,遇到这类事件的时候,立即开例捐输,卖官鬻爵,就是政府最拿手的办法。用这种办法确实解决了不少财政困难。如果不用这种办法,那么,也只有通过向老百姓增加更多的税收或加派之类来筹措收入了。所以,这种卖官鬻爵也不是一无是处。如果从这一点来讲,我甚至常常有今不如昔的慨叹。

明清时期有正式的捐输或捐纳制度,卖官的收入是进入国库,一部分可能真的是用于公共事业的。当然,与这种用于公共事业的买官卖官并行不悖的,就是私人的买官卖官。既然官职这么好,争竞者这么多,权臣显要也一定不会放过利用这个牟利的机会,把官职拿出来出售,收入装入自己私囊,也是继续进行的。


相关图片:

【高清】卖官鬻爵 卖官鬻爵是什么意思卖官鬻

↑图:【高清】卖官鬻爵 卖官鬻爵是什么意思卖官鬻

廉政漫画:卖官鬻爵--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图:廉政漫画:卖官鬻爵--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而是卖官鬻爵被投井_资讯频道_凤凰网

↑图:而是卖官鬻爵被投井_资讯频道_凤凰网

中国古代皇帝卖官鬻爵的历史逸事 - 浪花皇子的

↑图:中国古代皇帝卖官鬻爵的历史逸事 - 浪花皇子的

苏荣们败坏了卖官鬻爵的名声|苏荣_新浪新闻

↑图:苏荣们败坏了卖官鬻爵的名声|苏荣_新浪新闻

反腐今日谈--第16期:卖官鬻爵,最大的吏治腐败

↑图:反腐今日谈--第16期:卖官鬻爵,最大的吏治腐败

苏荣被双开 官方通报首提卖官鬻爵_总览_两

↑图:苏荣被双开 官方通报首提卖官鬻爵_总览_两

二三四把手为何也能卖官鬻爵?--奇之傅的博客

↑图:二三四把手为何也能卖官鬻爵?--奇之傅的博客

卖官鬻爵好生意--人民政协网

↑图:卖官鬻爵好生意--人民政协网

大肆卖官鬻爵 苏荣被双开|党风|党校_凤凰资讯

↑图:大肆卖官鬻爵 苏荣被双开|党风|党校_凤凰资讯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关键词: 沭阳卖官鬻爵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