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歌曲《喀秋莎.》原唱
精彩内容:
5门“喀秋莎”齐射,威力相当于一个普通炮兵师。
今年3月,大量伊拉克军队及民兵武装在战机掩护下,从三面进攻被“伊斯兰国”组织占领长达9个月的战略重镇提克里特。伊拉克电视台称,伊军在战斗中使用了威力巨大的火箭炮,一举收复大片失地。有人惊呼,昔日“喀秋莎”的风采重现战争舞台。
不过,伊军使用火箭炮的场面与二战时苏联红军相比确属小巫见大巫。马克·帕夫洛维奇·伊万尼辛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都与传奇的“喀秋莎”火箭炮并肩作战。他先是指挥炮兵连,后来带领一个师冲锋陷阵,曾经历密集的轰炸、见证希特勒地堡的攻陷。这位胸前佩戴着6枚勋章和无数奖章的老兵向人们讲述了自己的战斗伙伴和那场亲历的战争。(于鹏程董金龙)
在军校与“喀秋莎”结缘
战争爆发前,19岁的伊万尼辛进入捷尔任斯基炮兵学校。当时,学校门前摆放着一套被遮盖着的神秘火炮系统,伊万尼辛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它是在某个深夜悄悄运来的,教官们称它为火箭炮,仅此而已。
在接下来的课堂上,伊万尼辛终于被告知,那是红军即将装备的自行火箭炮———在一辆“吉斯”卡车上安装了16管可180°旋转的132毫米火箭弹发射架。教官们说,一门这样的火箭炮能在短短几秒钟内让数个足球场大的区域变成死亡之地。不过,据说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起初是为空军的伊尔-16战斗机设计的。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中,5架伊尔-16首次使用这种武器向日军飞机发射火箭弹,并击落了其中两架。但受制于精度,火箭弹在空军手里起的作用并不像之前预测的那样大。
1938年,苏军高层开始尝试将火箭弹从飞机上搬下来,为陆军研制车载火箭炮。没人能想到,这个决定拯救了苏联的命运。1939年4月,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生产的约11门实验型火箭炮交付部队,但这之后又足足拖了两年才得以定型。因为当时的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认为,这毕竟是一种新式武器,还要经过严格的测试才能大量装备。1941年6月17日,被命名为“БМ-13-6”(即后来大名鼎鼎的“喀秋莎”)的车载自行火箭炮向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以及军械人民委员乌斯季诺夫进行了成功地发射表演。伊万尼辛的一位教官当时是负责发射的炮手之一。他告诉学员们,那几位老军人被火箭炮的巨大威力所震惊,一致要求开足马力生产并装备部队。伊万尼辛所在的学校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争取来一套,伊万尼辛于是幸运地成为第一批科班培养的火箭炮指挥学员。
弗利尤洛夫大尉
法西斯侵略者没有给红军足够的时间。БМ-13-6火箭炮定型后仅仅两个月,还没来得及大规模生产,苏德战争就爆发了,伊万尼辛在学校的值班室里经历了德国人的第一次轰炸。他记得很清楚,那天是7月22日,防空警报凄厉地嘶吼,弹片和碎片敲打着屋顶。“天很黑,探照灯在夜空里扫视,爆炸声从我们头顶的天空中传来,但看不到飞机在哪里,”伊万尼辛回忆,“从那天起,德国人每天晚上都会来轰炸,从夜里10点一直持续到凌晨5点。”
然而,侵略者的疯狂没能阻止学员们的学习。伊万尼辛每天在学校学习12小时,火炮、战术和数学是他的必修课目。这期间,弗利尤洛夫大尉成了他的偶像。
战争突然爆发后,“共产国际”工厂的火箭炮生产线昼夜开工,并于1941年6月28日向莫斯科军区交付了首批7辆“喀秋莎”(那时候这个名字还没传开)发射车和3000发火箭弹。莫斯科军区将这7辆车编为一支独立的实验火箭炮连,由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弗利尤洛夫大尉指挥,成员都是从伊万尼辛所在的捷尔任斯基炮兵学校党团员中挑选的。
这支小部队很快赶到白俄罗斯的奥沙尔火车站。在弗利尤洛夫指挥下,5辆火箭炮悄悄展开,在短短几秒钟内便完成齐射,80枚火箭弹如冰雹般砸下。一时间,整个车站到处都是血迹和残肢,大量物资被火蛇吞没。德军军官按经验推测,他们遭到了苏军一个炮兵师的袭击,遂命令炮兵部队开炮还击,同时出动飞机在附近搜索。但奇怪的是,他们根本没找到任何苏军大规模炮兵部队的痕迹,飞机侦察也只看到几辆苏联的吉斯卡车在向后方高速撤退。由于目标太小,德国空军没有进行攻击。当时德国指挥官大惑不解,这一个师的苏军炮兵难道凭空消失了吗?
之后,弗利尤洛夫大尉指挥实验火箭炮连又对德军实施了数次炮击,巨大的威力甚至连苏军士兵都被震撼了。教官向伊万尼辛们宣读了西方面军司令写给大本营的信件:4辆“喀秋莎”齐射,战果极大。我军的一些官兵在未接到通知而目睹了那巨大的爆炸场面后,甚至吓得退了回来。
捷尔任斯基炮兵学校里传说,德军高层为了消减士兵的恐惧感,已经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弗利尤洛夫大尉的火箭炮连。
1941年10月7日,弗利尤洛夫大尉和他的火箭炮连不幸在斯摩棱斯克附近与德军装甲部队遭遇。为保守火箭炮的机密,大尉没有选择弃炮逃跑,而是命令将火箭弹全部发射出去,然后将7辆火箭炮全部炸毁。经过短暂激烈的战斗,包括弗利尤洛夫大尉在内的炮兵连全部官兵阵亡,但他们没留给德军任何有价值的战利品。后来,弗利尤洛夫大尉被授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成为苏联炮兵的著名英雄人物,以及伊万尼辛的偶像。
“心里怀着对战争的恐惧”
当弗利尤洛夫大尉在前线浴血奋战时,伊万尼辛和同学们不得不撤离到乌拉尔地区,在零下40°的严寒中完成学业。“我们穿着很薄的大衣,根本不暖和。从宿舍到教室要在刺骨的寒风中走2.5千米。教官说,‘你们必须接受这样的训练,这在前线很有好处。’”伊万尼辛回忆,“他说的没错,在战争的头3年里,我只在像样的床上睡过两个晚上,而且是在医院,因为我的大腿被弹片击伤了。”但两天后,他拖着刚包扎完还未痊愈的伤腿毅然返回了前线。
“喀秋莎”很容易使用,一般训练一个发射小组只要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就够了。几乎在弗利尤洛夫大尉牺牲的同时,伊万尼辛毕业了。接下来的整个战争期间,他都是与致命的“喀秋莎”一起度过的。
他第一次指挥“喀秋莎”作战是在1941年10月的莫斯科战役期间。当时敌人距离首都只有11千米远。“喀秋莎”连挖好观察哨位隐蔽起来,然后向着敌人打了两轮齐射。“我就站在那里,根本没有经验,手足无措。突然一发子弹就从这里飞了过去,”伊万尼辛指着自己的太阳穴说,“我们很快意识到,当德国飞机出现时必须隐蔽起来。”
最可怕的是库尔斯克战役,对“喀秋莎”恨之入骨的德国人每天都会追着伊万尼辛轰炸5~6次。“仅一次袭击他们就会出动50~80架容克-87轰炸机。那些飞机反复地在上空盘旋,直到炸弹声彻底沉寂下来。而我们只能躲在战壕里,或者钻到火箭炮车底下,”伊万尼辛此时的表情很无奈。但随后他又骄傲地说:“我们摧毁了许多坦克,应该有几十辆吧。”他比划着解释,火箭炮一次齐射就要打出几十枚炮弹,每个的重量都在60千克左右。“当击中坦克时,炮弹会当场爆炸。炽热的炮弹碎片会把它触及到的一切都燃烧掉。”
作为“喀秋莎”的指挥官,伊万尼辛经常会距离他的目标只有500~800米,肉眼就能看到被火箭弹炸得血肉横飞的敌人。“在火箭弹巨大的威力面前,我心中怀着对战争的恐惧。”他回忆。
“喀秋莎”开路攻入元首地堡
战争的最后一年,伊万尼辛的火箭炮部队随苏联红军打进柏林城。“德军在柏林寸土必争,我们的火箭炮成了巷战的利器。”他说。在柏林街头,每辆“喀秋莎”都带着两个枕木。“我们会把枕木放在火箭炮后轮下,这样就能降低发射角度进行平射……‘喀秋莎’射击完毕后,炮声会不停回荡(通常有20~30秒时间差),建筑物变成一片废墟。我们就是这样杀进柏林的。”
1945年4月30日,伊万尼辛随部队到达帝国总理府的元首地堡前。“我走到门口,想要下去,但根本就不可能。到处都是尸体,很多枪杀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那种恶臭太可怕了,我没有下去。”
伊万尼辛的战争到此就结束了。在德国国会大厦的一根柱子前,他刻下了“我给你们带来战争,是为了停止你们对我们的战争”。他选择与士兵和“喀秋莎”一起庆祝胜利,“我和那些小伙子们带着‘喀秋莎’从斯大林格勒打到柏林,我还会想去和别人庆祝吗?”
相关图片:
↑图:前苏联老歌--《喀秋莎》 - 空谷幽兰的日志 - 网
↑图:苏联红军女战士老照片图片_互
↑图:解开喀秋莎姑娘的神秘面纱 _凯风网
↑图:苏联红军军服_二战苏联军服_二战德国军服_ 苏
↑图:美丽的喀秋莎--二战苏联女兵照
↑图:在苏联红军中传唱一时 《卡秋莎》的趣闻轶事
↑图:苏联红军利器:喀秋莎火箭炮_汽车与武器装备_
↑图:苏联红军利器:喀秋莎火箭炮_汽车与武器装备_
↑图:老照片: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军事天地-晚霞中老年
↑图:苏联卫国战争清晰彩照:红军战士发起冲锋瞬间